书名页 第四篇 寻找学员:不是草根
第一节 “好声音”的学员是草根吗?
不是草根是精英
《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很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并不是采用海选的方式,而是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学员。为了寻找这些“好声音”,节目组撒下找人大网,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地毯式”搜寻。
很多人好奇《中国好声音》的选手是怎么找到的,导演组表示有线上和线下两个途径。线上主要是在一些视频网站和一些“音乐发烧友”汇聚的论坛。线下是在各大城市音乐类的院校、酒吧、演艺吧、文工团、社区里群众自发的小型文艺组织,当然也有当地的媒体人和音乐人的推荐。
节目组先是派了一批常年从事音乐节目的导演到50多个地方去寻找,因为前期储备的学员比例其实并不大,所以90%以上的学员都是新找来的。比如之前在制作《中国达人秀》时,只要是优秀的选手,节目组都会留下存档,以备哪天能够用得上,这些已经成为了导演下意识的习惯。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外的团队也会给出一些建议,指明寻找的方向。前期节目组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派几十名导演到全国各地和互联网上搜寻,到最后征集到了将近两千多个“声音”。由一名总导演,一名副总导演和一名音乐总监组成的核心导演组去听这两千多个音频,他们会判断哪些声音是节目组要的,从中挑出了500多个声音。然后节目组再把这些学员的照片和个人资料找来,对他们有一个预期的了解。再分批把这500多名学员请到上海来。
由于音频来源的纷杂,以及硬件水准不统一影响声音的质量,为更加公平公正,节目组租了一个标准录音棚,让500人到统一的录音棚里录音,看看他们的声音到底谁优谁劣。最后挑出一百五六十人作为最终在上海录像的学员。与此同时,节目组正式派出故事组的导演,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学员都必须有故事,实际上只有10%甚至更少的学员有比较震撼的故事,那么在录像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些环节。最后播出的选手大概是150个,被导师挑选为学员的是56人。节目录制时,节目组会看现场的气氛和现场导师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导师有转身的肯定是会播的,没有播的都是那些导师没有转身的。导师没有转身的人里面现场发挥好的,或者互动性很强的也会播。比如戴月、云杰和其他组合等。
优质的导演队伍
《中国好声音》的导演组由总导演金磊,4名副导演章骊、沈宁、吴群达和陈涤组成。章骊、沈宁和吴群达主要负责主体节目的制作,而陈涤则主要负责“好声音”的地面推介。
金磊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新闻出身的他,把对传播学独特的理解带入了娱乐选秀节目中。他不仅担任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而且曾任2007年《加油好男儿》的总导演,两届《中国达人秀》的总导演。从筹备到寻人,《中国好声音》刷新了娱乐节目制作的最短周期。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节目组派出3组导演:章骊、沈宁和吴群达,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好声音”。
章骊也是《中国达人秀》导演团队中的一员。在《中国好声音》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的学员都是由章骊导演负责挑选出来的。章骊曾经亲自奔赴沈阳、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进行挑选。他在每个城市平均都要看50~200人,同时,淘汰率也相当惊人。
而想起从5月底开始的这场“兵荒马乱”,导演沈宁至今心有余悸,但同时又极有成就感。沈宁当时想,只有一个半月,到哪儿找那么多有品质的“好声音”?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导演们又要研究模式,又要跟专家讨论,时间非常紧张。国外的模式宝典有五六本,每本有好几百页,而且全是英文,根本来不及翻译。导演们只好在飞往全国各地的飞机上消化宝典,这样也不耽误寻找学员。
与《中国达人秀》不同,《中国好声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好嗓子,以及能衬托出好嗓子的好故事和好台缘。正是由于导演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寻找,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56个“好声音”。导演们就像是伯乐,到全国各地去寻找千里良驹。有了他们的慧眼,才有如今的群星闪耀。
第二节 好声音是唯一的标准
节目火了之后,外界就有了很多质疑的声音。第一天诞生了“选秀”这个词,第二天就诞生了“黑幕”,第三天就诞生了“绯闻”。比如有传言说《中国好声音》挖墙脚。针对这一质疑,节目组表示所谓挖墙脚的问题并不成立。因为早在录像之前,所有这些人员的名单都已经确定。而从节目录像到播出中间是有一段时间的。第一次录像是7月初,而第一场播出是7月13号,而所有关于“好声音”挖墙脚的指责全部是在第一集播出之后。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其他节目的学员主动联系“好声音”节目组,希望还能来参加比赛,但基本都被回绝了。
还有另外一个质疑是《中国好声音》被网友称作在“炒回锅肉”。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国好声音》只要好的声音,并不排斥小有名气的歌手。节目组始终认为,在如今乐坛并不景气的现状下,这些一直坚持音乐梦想的专业歌手非常值得尊敬,他们需要一个得到认可的舞台。《中国好声音》的定位是一档大型励志类音乐评论节目,而“好声音”学员的定义是不看外表、只听声音;不考虑家庭背景、只看重真正实力;不在乎以前经历、只专注于现场表现。“好声音”的“好”代表着好听、代表着真诚、代表着感人肺腑。也有人认为,即使学员有“回锅”成分,但他们给观众的感觉是励志的,是充满希望的。一批从前郁郁不得志的选手突然获得刘欢、那英等乐坛顶级人物的赞赏并获得认可,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如果“回锅肉”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那就不叫“炒回锅肉”,因为《好声音》的舞台发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但从未被发现的光环、魅力和气质。
歌声背后的故事
张玮,这个来自音乐环境并不成熟的赤峰的大学生,是章骊在初选阶段锁定的黄金选手。章骊早在两年前就关注到了张玮,因为章骊之前看过他参加的一个选秀节目,张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毅然挑战业内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记得张玮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当不了冠军,我就一定要跟冠军PK。”章骊深深记住了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身闯劲的长辫子男孩,“作为对音乐、对华语音乐有一些小小梦想的人,我在旁边看了,我不明白他(张玮)这个人为什么会输掉。”所以这次“好声音”一开始找选手,章骊第一个就想到了张玮,马上派出导演团队去寻找他。因此,关于“挖墙脚”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章骊直接让下面的导演去学校对张玮进行“近身观摩”。当时张玮留着长发,在学校里格外显眼,但当时的张玮担心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马上要毕业了,但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热爱唱歌,可生活却没有给他平台……做过张玮的家访后,导演组原本想呈现大学毕业生的困境和迷茫,可在节目录制中,一个积极、洒脱,又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羁的张玮通过一首《High歌》完美绽放出来。出于尊重学员自己的意愿,导演组选择了另一套方案:播出时让观众只看他的辫子,当他唱到《High歌》高音转音时,伴随着导师的转身,再让观众看到他长什么样。这一刻,能感到的是他的炽热,感觉到他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歌唱的音乐疯子。
吉克隽逸也是由节目组一个导演的好朋友推荐来的。当时节目的录制和制作非常艰难。人手很少,但是每一期节目的播出必须要得到保证。导演分为三组,轮流交换进行节目的录制和后期制作。所以导演组一起把前期该完成的都完成以后,进行最后一场录像。就是在这个时候,吉克隽逸出现在了节目组面前。
郑虹早在两年前,一个人买火车票从福州到上海来参加达人秀海选。当时达人秀的音乐总监告诉章骊这孩子唱得不错,章骊就此记住了她。因为种种原因,郑虹没能在达人秀往下再走一步。所以这一次,章骊觉得如果给她一个机会,应该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而且她有很大的空间但没时间释放,她可以唱很好的国语歌。我们帮她准备了三到四首很好的国语歌,她唱得很好。但英语歌她唱得更好听。”
刘悦是节目组一个导演在网上看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时发现的。很多观众称刘悦是“选秀专业户”,刘悦面对质疑很淡定。在她看来,如果以选秀为生,那可以说是专业户,但她从来没有通过选秀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是为自己的爱好花钱奔走。她来参加“好声音”,是因为这个舞台能真实描绘出她对于音乐梦想的坚持,也是支撑她站上这个舞台的原动力。刘悦答应得非常爽快,这个“给明星递话筒”的幕后工作人员,早就渴望有一天能站在聚光灯下。她一来录音棚,就连续录了3首飙高音的歌。
李代沫是章骊手下一位导演在沈阳电视台工作时认识的。看到他的时候章骊吓了一跳,皮肤怎么这么细腻?之前都以为他是一个粗糙的东北壮汉。他当时戴着隐形眼镜,穿的就是后来上台时的那件卡通T恤。现在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被李代沫唱红,当初很多选手都想选这首歌亮相。章骊几乎没有犹豫就把这首歌“指给”了李代沫。因为虽然他可能不是唱得最棒的,但绝对是最有自己特色的,他用男声唱出了细腻的情感。
10年前,导演沈宁就认识平安了。那时候沈宁还在上海音乐频道做编导、做音乐前线采访,而第一个采访的人就是平安。后来连续两年的达人秀,沈宁都邀请平安来参加,但他不愿意,说他早就已经对这没兴趣了。后来是The Voice打动了他,平安答应过来参加比赛。平安参加《中国好声音》没什么悬念,但唱什么?怎么唱?当平安报上了《北京一夜》、《青藏高原》时,导演组总觉得“差半口气儿”。平安在酒吧经常唱这类高音歌曲,没挑战也没感情。后来导演组发现,平安本质上挺摇滚,所以想,干脆把一首民歌改成艺术摇滚范儿说不定能突出重围。果然,在乐队改编下,平安的《我爱你中国》惊艳四座。
因为曾经差点儿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曲演唱者,王乃恩被推荐而至。见到王乃恩时,沈宁心中暗喜,这不遇到“肤白、貌美、气质佳”的本尊了嘛。但沉迷漫画好像活在“二维世界”中的王乃恩不容易被说动。王乃恩性格比较内向,尤其是以前选秀比赛的经历让他认定“凡选秀必有黑幕”。沈宁知道王乃恩喜欢漫画书,为了请他,导演组也开始研究起漫画书,几次见面不聊比赛,先大侃一通动漫。只有像朋友一样相处,才能打开他的心扉。
多亮专程来上海录歌,可等他回去继续“北漂”后,导演组还是觉得缺少惊喜。当多亮又报出《小情歌》时,导演组觉得有点儿眉目了。没有专业录音设备,时间又迫在眉睫,导演只好在电话里指导多亮拿着话筒对着电脑录音,最终成就了他在台上征服评委的沧桑版《小情歌》。
就在此时,伴奏乐队的吉他手高飞推荐了歌手丁丁,但丁丁是个“纠结派”,从夜里12点一直录到凌晨4点,直到唱不动了都没定下一首歌来!她以神农试百草的精神把所有人都试到吐血,最终才定下盲选时的那首《爱要坦荡荡》。
章骊称差点和徐海星擦肩而过,导演组给四川音乐学院发了一个邀请函,让学校的老师推荐一部分人,然后他们去川音开了个见面会听试唱,其中就有徐海星。但那天她感冒很严重,音高音准根本听不出来。徐海星对导师阵容中的刘欢很感兴趣,反复问刘欢是不是真的会来,得到确定答案后,过几天又发了mp3给导演组听,是李玟的《美丽笨女人》和一首英文歌Tell Me Why。导演组这才听出她的嗓音其实很有特点,于是打了电话约她来上海再进棚试唱。根据导演组的建议,徐海星反复琢磨了很久,最后定下《自己》作为参赛曲目。
权振东、梁博是安插在东北的两个导演找来的,两人同在吉林艺术学院,一个任教,一个读书。在寻找“好声音”的过程中,导演和学员互相成就,也惺惺相惜。当时权振东选的歌绝大部分偏R&B,技巧虽强,却很容易唱“油”,几乎被节目组放弃,却因发现他的导演不断争取而留了下来。最终权振东选了改编后的《飞机场的十点半》,这首歌曲调上扬,正好弥补了他沉闷下坠的嗓音。
和梁博一样,张赫宣也错过了第一次录像。在此之前,张赫宣绰号“淘汰郎”,他参加过很多比赛但每次都被淘汰。他在深圳闯荡多年,一直想唱出名堂。7年了,女朋友一直在大庆等他。最后张赫宣下了狠心说,这次再不成功就放弃唱歌回大庆。当盲选失利后,他反倒完全放松下来,非常洒脱地和杨坤演唱《无所谓》,结果成功复活。
与吴莫愁合唱Bad Romance的爵士女孩陶虹旭,是章骊最为欣赏的“好声音”之一。章骊最早在一个网站上发现了她,她在网站上贴了张自己的照片,红唇,感觉是很艳丽的女孩。“我们听了她的歌声以后,觉得她唱爵士唱得很有味道,很慵懒。那个嗓音很有味道。”随后导演组花了很大的工夫与陶虹旭取得了联系,原来她竟然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章骊表示有些不相信,“我们就一直不相信她,觉得她肯定是在酒吧唱歌的。然后我们把她的东西给国外的版权方看,他们说这个女孩的声音当中有种old fashion(就是很欧化的嗓音,而且是很老的女人的那种嗓音)。很有意思,辨识度很高。”但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章骊第一次面试陶虹旭,见到的是一个戴着墨镜,穿着极其朴素休闲的女孩。她对导演说:“我就是陶虹旭,我的网名叫九妹。”这个女孩前后的反差之大,让章骊整个傻眼。但正是这样一个有趣好玩的女孩,获得了节目组的青睐。
圈中已经崭露头角的歌手是在如此短的寻声期中获得最可靠的资源补给,但是他们一般心志高远,因此邀请的难度也更大。三名导演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要如何说服已经小有名气的歌手来参加节目。而只有当来到了这个舞台,才能够真正看见这次比赛的意义。
在参赛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关喆。参赛后他被爆出是“专业音乐人”而一度被舆论围攻。其实很多混迹于音乐圈的音乐人都被导演组抛出过橄榄枝,但很少有人接招。章骊说,《中国好声音》的定位并不是素人节目,谈过的专业歌手一大把,有些名字说出来让人吃惊,但他们有顾虑不敢上台。作为成熟音乐人,关喆也很谨慎,《中国好声音》第一、二集播出后他才心动。但直到进了上海录音棚,关喆还被焦虑折磨着。4天后,他拿着一台电子琴登上“战场”,当场改编了后来让4个导师同时转身的《领悟》。
首期节目最后压轴登场、最受关注的台北“盲人邓丽君”张玉霞,节目组花了很大的心血去说服她来参加。张玉霞一年多前在网上火过,但她的原则是只在街头表演和上节目表演,不参加比赛性质的节目,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盲人身份赢得同情分。为了说服她,导演组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亲自去台湾拜访,向她解释。最终,The Voice的模式说服了她。4个导师是背对她的,没人知道她是盲人,只是听她的声音。所以她最终决定参赛。
吴群达飞往北京,和袁娅维的第一次见面被安排在一个静谧舒服的小咖啡馆。吴群达盯着袁娅维的眼睛告诉她说,她的音乐里有灵魂,而中国正需要这样的音乐。袁娅维必须在主流舞台把它唱出来。但选择什么样的“身体”去承载灵魂?生僻的骚灵音乐很难让老百姓听懂,可不唱英文歌,她的优势又会大减。
在不断的沟通中,吴群达发现刘欢的经典老歌《弯弯的月亮》一直停留在袁娅维的生命里,外婆和妈妈每天哼唱的《弯弯的月亮》是她少女时代最曼妙的回忆。于是导演组决定让她改这首歌。刘欢在现场也会直接给出评价,所以这是一件很冒险但值得尝试的事情。当刘欢和其他评委一起为这首如此不同的《弯弯的月亮》转过椅子时,袁娅维终于能讲出她少女时代家乡的月光。吴群达知道,这次冒险他们赢了。
至今沈宁还记得,她和同事通过“豆瓣”听到王韵壹演唱原创爵士歌时的兴奋。其实找到王韵壹并不困难,她不仅在文艺小清新聚集地“豆瓣”上小有名气,在线下,她也是北京音乐圈中的一分子;尤其在爵士圈,朋友们更习惯叫她Elva或者“筱慧”,而后一个名字则因她与左小祖咒合唱《我爱》和《恩惠》被印在唱片封套上。沈宁几经辗转找到了这个身高只有1.48米、内心似乎藏着很多秘密的光头女孩。她是一个孤儿,从小缺乏爱,心里有一点点阴郁。第一次见王韵壹,沈宁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戒备。王韵壹并不迫切需要一个瞬间成名的平台,她平时演出挺多,过得还不错。更棘手的问题是王韵壹坚持要唱原创歌曲,可在《中国好声音》盲选阶段,选手必须翻唱。开始的工作非常难做,但随着节目的播出,她同意唱翻唱,而且很主动地改编。
导演组在深圳的一家酒吧里找到了金池。在酒吧里驻唱的金池非常会调动气氛,各种手势,各种激昂的呐喊,欢呼口号“Come on”,让人很难与舞台上唱歌稳重而深情的金池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一次又一次地告诉金池要学会看着自己的内心唱歌。而最终,金池为观众呈现出来的,正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厚重的一面。
刚刚说动金池出山,吴群达便又一刻不停地飞去了南京,此次南京收获平平,却意外听说“有个在北京做录音助理的女孩,高音能飙到爆”!3天后,吴群达便在北京见到了这个既帅气又腼腆的女孩大山。台上的大山声音的爆发力很强大,然而生活中的她却是有些内向和羞涩。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反差很大的女孩,引起了吴群达的兴趣。
大山以前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的学生,仅仅在学校的唱歌比赛中登台过。对一个刚进入音乐圈的年轻人来说,《中国好声音》是个绝好的机会。大山几乎没犹豫就给了吴群达导演四字回复:想唱就唱!
脱了鞋光脚上台的黄鹤,她的背后也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章骊导演去沈阳挑选学员的时候,条件很差,只能在借来的一个工地上面试。章骊回忆说,“来的人唱歌的基本上不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就是沈阳师范学院音乐系的。来的人完全不一样,沈阳音乐学院出来的个个都趾高气扬,非常自信,而那些(沈阳师范)音乐系出来的一个个都很自卑,都在那儿抖,说话都低着头的。然后我就在沈阳师范学院大一的新生里看到几个小姑娘,胆子很大,撩开来唱。唱完之后抖抖索索的,胆子很小。”这几个小姑娘中就有一个是黄鹤。
为了保证工地不扬灰,并且包住声音,不会有反听。导演组想了一个办法,在地下铺上了地毯。有一些女孩来参加面试,是穿着高跟鞋来的。章骊说你这样唱歌不顺,因为只有踩实了以后唱歌的声音才会更稳。这时黄鹤提出来把鞋脱掉上去唱,章骊看着这个嗓门大、胆子也大、一身虎劲儿的女孩,觉得很有意思。
黄鹤是面试那天嗓子撩开来唱最厉害一个。章骊问她,她说她们家乡就是这样的。她们全家人都喜欢在一块,赤着脚,她们全家都喜欢唱歌跳舞。所以后来在第一集的等候室里,也拍了一段他们全家把鞋脱了,一起唱歌的镜头。然后章骊就问她,你敢不敢到上海来唱歌?她看看导演说,我去得了吗?章骊说你敢不敢就用这样的方法上台唱歌?最后她来了上海,登上了“好声音”的舞台,尽情地释放自我。
邹宏宇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档节目,但他是一个很神秘的网络红人,他上传过一段自己唱的欧美音乐,下载量达400多万次,但没人知道他是谁。节目组也是因为这个发现的他,然后想尽办法去找到他。章骊去到邹宏宇家里采访了两次。从大连下来,还要开5个小时山路才能到他们家。邹宏宇的妈妈有一个故事让导演组非常感动:他们生活的那个村子,从来是没有人听英文歌,整天就是种蔬菜瓜果。而邹宏宇不务正业,大学辍学,每天都搞音乐、唱歌。最后在当地生活不下去了,他妈妈没有办法,拿出家里盖房子的钱,送他去大连。当时他妈妈给他找了份工作,是一个幼儿园的钢琴陪练,陪小朋友弹钢琴。妈妈始终对邹宏宇说,你相信妈妈说的,妈妈觉得你是最棒的,妈妈觉得你是一个好嗓子,你有机会唱歌。你应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应该留在当地种田,不然你的一生就这么毁了。妈妈愿意为了你做任何的牺牲,只要你愿意继续唱歌。
节目组出于对学员的尊重,没有过多地讲这个故事。而邹宏宇的妈妈从头到尾都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访,也不愿意为他讲一句话。这一切,都是藏在导演内心最深处的感动,但是无奈,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带上这个舞台,与观众分享。
哈尼族小王子曾参加过《中国达人秀》,嗓音让人印象深刻,但因为之前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所以这次又来到了“好声音”的舞台。
第一次登台亮相的学员,节目组要求他们穿和他们身份、真实职业相符的服装,只要这个衣服不影响到舞台美观和灯光效果就可以。因为有些学员以前确实参加过其他节目,在《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火了之后会有网友找出他们以前参加节目的形象,说这个人不是这样的。
所以关于学员们的形象质疑,节目组表示,只是每一档节目对于选手的定位不同而已。《中国好声音》更多的只是还原每个学员本来的身份。舞台包装的造型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造型是不一样的。不能说被过度包装过的形象才是真实的,学员真实的生活形象反而是虚假的,这是一种扭曲的观念。
素人一夜成名?完全不存在,《中国好声音》学员都有专业歌手背景